营业时间:9:00-18:00节假日除外

  电子邮箱:service@montastar.com

详细信息

首页 > 幼儿园 > 萌达动态 > 正文

【萌达育儿】孩子“攀比”,根源在家长

时间:2014/7/11 20:38:29  来源:  作者:

孩子也攀比吗?的确。孩子大约34岁开始,在幼儿园里,或者是在一个比较固定的这种“小团体”中,就会出现攀比的心理。孩子的攀比心何处来?

我们先看看下面这幅四格漫画:



攀比的孩子是攀比的父母的投射


这是一幅有意思的漫画场景,两个孩子在互相攀比。比到后面,有点像个笑话了。孩子本身并没有攀比的认知。孩子的行为,不过是大人的投射。所以,我们要来看一下,父母们,都是如何教会孩子“攀比”的。

有这么一种特别“心疼”孩子的父母,他们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,尤其受不了如果别人家孩子拥有比较好的玩具,自己家孩子眼馋的样子。此种情况下,这一部分父母往往会立刻说,走,爸爸/妈妈也给你买去。


这种无理由、快速满足孩子的方法好不好?其实孩子对于别人家的玩具,多数情况下只有两天的好奇心。父母给孩子买了让他眼馋的那个玩具后,也会和许多其他玩具的命运一样,很快被孩子丢到脑后去。而且,无原则地对孩子进行物质上的满足,只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,别的孩子有的,自己就应该立刻也要有。更重要的是,父母如果总是以这种举动去回应孩子,无疑向孩子确认了一种观点:别的孩子的玩具,似乎比自己的好;父母给我买了,我心里才能平衡,没有买,我就会觉得被别人比下去。


因此,单就孩子眼馋别人玩具的问题,妈妈完全可以引导宝宝过去,尝试与别的小朋友沟通,提出分享玩具的要求。如此,反而可以帮助孩子锻炼社会化交往、分享的能力。


比目标,不比物质


针对特别容易“心疼”孩子的父母,我想说的是,攀比不是不可以。一定程度的比较心理,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更具有竞争力。关键要看怎么比。


首先就是要比目标,不要比物质。


如果仅仅是从物质上来比,只能养出片面追求物质的小孩。比如孩子读了书以后,哪个同学买了什么品牌的衣服,哪个小伙伴经常去吃什么好吃的之类,这些都会很轻易地刺激到孩子的攀比意识,若父母不能立即满足或者能力达不到,就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甚至是问题行为如偷窃等。


相反,如果能够引导孩子,去往更为健康的、向上、有助成长的方向去比,那就是对孩子有益的。比如,看跑步谁能坚持的久,看写字谁更工整,看家务活谁做的漂亮,看谁能解答某一个难题之类。


所以,心疼孩子,也要讲究方法。尤其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里,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个富爸爸,而孩子走入社会后,将要面临各种物欲化的诱惑。想让孩子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,仍然能够有自信、有尊严地生活,并且勇于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,这就需要父母本身先要做好榜样,活出健康的状态来才行。父母懂得安享当下,不卑不亢,孩子才能健康成长。父母就是土壤,孩子就是植株。好的土壤,才能滋养出好的孩子。


以前,我听过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老话:这孩子白疼了,疼出个白眼狼来。其实不怪孩子,“疼”错了孩子,买单的最后往往还是父母自己。


纵向比,不横向比


针对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比较的父母,我要说的是,纵向比,不横向比。


“别人家孩子”,一直是江湖上的一个传说,是广大孩子们的公敌,是最熟悉的陌生人。我们的父母曾经这样对待过我们,而在我们成为了父母之后,仍然有不少在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,于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始终阴魂不散。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。


有的父母这样问:

我家女宝,见了熟人不爱打招呼,让她叫叔叔、阿姨,就是不叫,或者就跑开了。每次我只好解释说这孩子内向害羞。其实她在家挺活泼的,一出门就不敢出声儿了。看见别人家孩子伶牙俐齿的,自己家孩子在外面连话都不敢说,让我觉得在熟人面前很丢面子。


也有父母有另外一种忧虑:

过节的时候,一堆朋友带着自家孩子到一块儿,很热闹。大人就爱起哄让小朋友表演个节目之类,别人家孩子好多都能上台去表演个什么,比如唱个英文歌啊,跳个舞啊之类。我们家孩子啥也不会,还很害羞。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给孩子报个班呢?


再或者会经常接到这样的问题:

我们家孩子老是不爱读书。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都能开始捧着书识字了。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啊?

​3岁以前,父母们多在忙着比身体健康情况,比个头,谁家孩子胖和壮,谁家孩子更漂亮等,等到3岁往后,要比的就更多了,父母们的眼光常常放在“别人家孩子为何比自己家的更乖、更听话、更懂礼貌”之类。之所以父母们会这样,主要是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。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给自己带来面子上的满足。


这个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找因缘。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核心的。这个家,不单纯指“爸爸+妈妈+孩子”的三口之家,他是一个家族的意思。光宗耀祖、光耀门楣,这是传统文化对中国孩子的一种强烈暗示和期待。中国人说,前半辈子活自己,后半辈子就活孩子了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,孩子并不是独立的,他们背上还背着沉甸甸的家族的期望。


如今,这种文化慢慢有淡化的趋势,但是有很关键的一点仍然留下来了,那就是:孩子不是他自己,他是属于一个家庭的,他需要承担家庭的期望,需要捍卫父母的面子。


从这个角度上说,中国孩子一生下来就很忙。


的确,有的父母以为,放大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无底线的差距,就能激励孩子更加奋发,自己也是出于善意,并美其名曰:我是为你好。然而就是这一句“我是为你好”,就会让孩子迷路,失去自我。还有的父母认为,李家孩子跳舞,我家孩子也要会跳,还要跳得比她好,张家孩子画画,我家孩子也要成为小画家。把学习和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当做攀比的筹码,这就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绑架。

盲目的攀比,也是自卑。因为父母没能正确认识到个体生存的独特性。而且父母盲目的攀比,还在无意中把自己未达成的心愿、自己的焦虑都转嫁给了孩子。在这种压力下,孩子会逐渐在意他人的看法,有意地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,把精力都用在了担忧或者反抗父母的粗暴和不接纳上,反而没有心思专心做该做的事,且完全无助于孩子建立健全的自尊心。比如那些父母总是拿别人家孩子又考了多少分来说事,教训自己家孩子继续努力的,往往孩子的成绩会一直都难见起色。


因此,智慧的比较,不是横向比,应该是纵向比,自己的现在和从前比。父母需要把目光回归到自己的孩子身上。停止无意义的比较,多一些欣赏和鼓励,宝宝才会自然而然地进步。多关注自己的宝宝,看见宝宝自身的进步,客观评价宝宝的成绩,宝宝才能正确看待自己。放弃“别人家孩子”,也放过自己家孩子。不谈希望,只提建议;不提要求,只是提醒。帮助孩子认清自己,找到自己,喜欢自己,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正经事儿。

(选自“静观育儿”)

Copy Rights © 2013 Hunan Keyou Education Investment All Rights Reserved

湖南萌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湖南启佑教育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旗下控股子公司

湖南启佑教育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湘ICP备13003599号

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424号

友情链接:湖南妈妈网   腾讯·大湘网   AMI   MTC